【品牌采風】新安江畔的“安心”答卷 |
|
|
|
在安徽新安江項目的建設工地上,機器轟鳴間藏著別樣的溫暖——從進場時的流程指引,到務工中的工資核查,從全覆蓋的工傷保險,到暢通的維權渠道,安徽新安江施工局用一項項實招硬策,為流動頻繁的農民工織密權益保障網,讓“漂泊”的務工路,漸漸有了“家”的溫度,一系列舉措讓農民工的務工路越走越穩、越走越暖。 工傷保險“全覆蓋”:為流動的腳步系牢“安全繩” “干建筑活兒,磕磕碰碰難免,以前總怕受傷沒人管,現在一進場就有保險,心里那股子懸著的勁兒總算落了地。”鋼筋工張師傅抹了把額頭的汗,語氣里滿是安心。在安徽新安江項目施工現場,施工局把工傷保險當作農民工權益保障的“先手棋”,用“人到保到”的細致服務,為流動頻繁的工友們撐起了“安全傘”。 考慮到農民工群體流動性強、崗位調整頻繁的特點,施工局設專人對接社保局,全面推行“按項目參保”模式,讓保險跟著人走。每當有新工人進場,綜合管理部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登記——當周就完成參保登記手續,確保工人“上工即有保障”,不留一絲空窗期。 這份保障不只是“紙上承諾”,更落到了實處。只要在參保名單內,哪怕是干活時不小心擦碰、扭傷,工人在定點醫院接受治療后,只需及時向施工局報備,啟動工傷保險,不用自己跑部門、遞材料,省心又省力。“現在有了保障,干活更放心了”張師傅忍不住點頭稱贊。 截至目前,新安江施工局已累計為955名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從工人進場時的“及時參保”,到務工期間的“安心保障”,每一個環節都銜接順暢,為農民工朋友們的務工路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安全后盾”,讓他們能更放心地在工地上打拼。 人員核查“常態化”:給辛苦的付出算清“明白賬” 工作人員每月在工資收齊后將聯合監理、項管人員,帶著農民工花名冊、考勤記錄表和工資發放明細,深入各工作面開展月度核查,“師傅您好,麻煩報下姓名和身份證號?”核查人員先與工人逐一核對身份信息,確認人證一致;接著又追問:“7月工資到賬了嗎?8月有沒有休息?這個月核算的工資是8000元對吧?”一邊問,一邊對照手中的考勤記錄和工資表,仔細核查出勤天數與薪資計算是否匹配。 這樣“面對面、點對點”的抽查并非走過場,而是按比例隨機選取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工人,確保覆蓋到每個協作隊伍。從身份信息、實名制花名冊、三級教育“三合一校驗”,到考勤記錄是否真實反映出勤情況,再到工資明細是否與勞動合同約定相符、資金是否足額到賬,每一項都核查得細致入微。這種多方聯動的核查機制,就像一張“過濾網”,讓“掛名領薪”“虛報考勤”“工資拖欠”等損害農民工權益的問題無所遁形,也讓工人的每一份付出都能精準對應到應得的報酬。 除了常態化核查,施工局還提前制定了農民工管理應急預案,專門成立由施工局領導、各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專項小組,全程對接討薪、上訪等突發事宜。一旦接到農民工舉報或反饋,專項小組會第一時間啟動響應:先聯系協作隊伍核實情況,調取考勤、工資發放憑證等原始資料,再組織雙方面對面協商,明確解決時限和具體方案。 “以前跟著項目干,總怕老板找借口克扣工資,有委屈也不知道找誰講。”班組長趙姐提起現在的保障機制,語氣里滿是踏實,“現在每月都有人來查工資、問情況,有啥問題找專項小組,很快就能有回應。心里沒了顧慮,我更有信心把工程干好、把底下的工人帶好,大家干活也更有勁兒了!” 人文關懷“暖心窩”:讓漂泊的日子充滿“家溫度” “以前住工棚,現在有熱水、有空調,跟家里差不多舒坦。”木工孫師傅的話道出了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份變化源于施工局對農民工人文關懷的重視:生活區與作業區設了多個飲水點,方便工人隨時取水;高溫天里,藿香正氣水、風油精、仁丹等防暑藥品常備不懈。安全員小曹巡查時總會叮囑:“出汗多了別硬扛,頭暈心慌就趕緊停下休息,隨時去就醫!” 生產周例會上,施工局明確要求各隊伍實行“早出工、晚收工、中間歇”的錯峰機制,避開中午11點至下午3點的高溫時段,同時縮短單次連續作業時長、增加輪換休息次數,讓工人在涼爽時段高效作業,始終保持充沛體力。 心理健康同樣被納入關懷清單。工地設了安全咨詢服務臺,監理、業主安全負責人與施工局安全總監化身“安全顧問”,現場解答工人關心的安全問題;通過圖文展板、案例講解等形式普及安全生產法規、職業健康防護與應急處置知識,累計發放資料500余份,接待咨詢200余人次,讓安全意識真正走進工人心里。 信訪渠道“全暢通”:為民工的訴求架起“連心橋” 走進項目施工現場,入口處醒目的“農民工進場須知”告示牌格外顯眼,上面清晰列明了進場后的各項關鍵流程,指引著工友們規范入職:“入場后,第一時間提供身份證、配合施工局做好實名制登記,確保個人信息錄入;接著要接受公司、項目、班組三級安全教育,從安全規范到操作要點逐一學習,考試合格拿到上崗資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作業;入職前務必與用工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把工資標準、支付時間等關鍵條款明確下來,避免后續糾紛;同時記得及時辦理徽商銀行工資卡,這是每月領取工資的重要憑證。” 在告示牌下面,“退場指引”同樣寫得明明白白,保障工友們順利收尾:“退場時,若工資已全額結清,請配合簽訂退場承諾書,確認薪資無爭議;若仍有剩余工資未支付,也需簽訂退場承諾書,務必在書中寫清拖欠金額、支付方式及具體時間,留下書面依據好維權。” 這張告示牌不僅理順了進退場流程,更悄悄為農民工朋友們架起了信訪溝通的橋梁。不遠處,另一塊“農民工工資告示牌”與之呼應,上面詳細公示了參建單位、監理單位及屬地住建部門的維權聯系電話,每月工資核算完成后,會先在告示牌旁公示3天,無異議再統一發放,讓每一筆工資都曬在“陽光下”。 “你好,領導,我是在小梅口干活的,想問問這個月的工資怎么還沒發呀?家里等著這筆錢還房貸,娃娃下個月的生活費也快不夠了,心里實在著急。” 電話這頭的工作人員連忙耐心解釋:“師傅您別著急,這個月的工資已經核算完了,正在走簽字審批流程,預計下周四就能打到大家的銀行卡里。到時候發了工資,會在告示牌上再公示一次,您留意著就行。” 聽到明確答復,電話那頭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連忙道謝:“好的好的,太感謝領導了,有您這話我就放心了,不耽誤家里用就行!”掛了電話,他又特意看了眼告示牌上的維權電話,心里踏實了不少——知道遇到問題有地方找、有人管,干活也更有勁兒了。 這些舉措如同細密的針腳,把保障與關懷縫進農民工在工地的日常,讓他們從“漂泊務工”變成“安心扎根”,真切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每月去核查時,工友們總笑著說:“這個工地真不錯,有人管,有人問,咱們的工資有保障、干活有安全,日子自然越來越有奔頭了!” 這份“安心”不僅暖了農民工的心,更被安徽新安江施工局寫進了長遠發展規劃——他們不再將農民工視為“臨時務工者”,而是主動將工友們納入項目建設的“大家庭”,共同為項目建設、地方發展注入更強勁的“民生動力”,共同書寫新安江畔的“安心”答卷。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