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正能量】張自成:守護“鋼鐵巨龍”破土前行 |
|
|
|
他身材瘦削,皮膚因廣西熾烈陽光和隧洞深處風沙的磨礪而顯得黝黑發亮。唯有那雙眼睛,在安全帽下閃爍著專注而堅定的光芒——他就是東筍工區的工區長張自成。 在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的隧洞深處,TBM晝夜不停地轟鳴。張自成堅守在這機械與巖層激烈交鋒的最前線,猶如一棵深深扎根于巖石的勁松,沉穩地守護著這條不斷延伸的“地下長龍”。 血脈相承,使命在肩 張自成與水利工程的不解之緣,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宿命。作為“水二代”,他的童年是在各個建設工地間度過的,在鋼筋混凝土的世界中成長。“我是在工地上跑大的孩子,”他微笑著回憶,“小時候覺得推土機特別威風,如今自己接觸TBM,才真正體會到父母那一代建設者的艱辛。” 這份血脈中的親近感,讓他在畢業后毫不猶豫地回到水電四局,成為一名真正的水電建設者。他的職業生涯與國家重大水利工程緊密相連,從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到地勢險峻的云南小灣水電站,再到技術攻堅的向家壩電站,如今又投身于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建設洪流中。每一個工程名稱的背后,都鐫刻著一段艱苦奮斗的歷程。 “最初接觸TBM時,因為見過父母操作,還算有些熟悉。”張自成回憶道。但當真正獨立負責TBM掘進作業時,他才深切體會到這個“鋼鐵巨獸”的復雜與精密。在洞挖施工的初始階段,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挑戰。“那是我第一次全程負責TBM拼裝,說實話,剛開始時幾乎一無所知。”面對長達數公里的隧洞工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為了盡快掌握所有工序,張自成開啟了瘋狂的學習模式。白天,他緊隨老師傅現場實踐,鉆研每道工序的銜接;夜晚,他獨自挑燈研究圖紙和技術規范,常常學習至深夜。“花了將近三個月,才把整個流程理順。”他語氣平和,但那段艱苦歲月的痕跡,卻深深烙印在他眼角的細紋中。 鋼鐵巨龍,破土前行 TBM設備的始發是一項極為復雜的任務。設備與人員需經由明挖段基坑進入,而基坑場地狹窄,施工空間十分受限。洞內與洞外的協調工作繁瑣而艱巨,每一個環節都需精心策劃與精準執行。為此,在始發前夕,張自成帶領工區人員進行了無數次的模擬推演與方案優化,確保每一步都穩妥可靠。 始發基坑內,TBM的組裝與掘進布置是整個工程的核心。張自成通過統籌優化,合理規劃設備進場順序與組裝流程,確保TBM在有限空間內順利完成組裝與調試。每一處零部件的安裝都經過嚴格檢查與測試,每一個操作步驟均依規執行。從刀盤進場、主驅翻身,到護盾安裝、主梁連接,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他的智慧和汗水。 為保障TBM分體始發順利推進,張自成對工序作了細致優化。他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后續部件下井時機,確保組裝過程高效、有序推進。 在配套設施的安裝方面,他也付出了大量心血。通過模擬安裝空間,提前規劃設備布局,保障了安裝過程的安全與可靠。每一臺設備的定位都經過精確計算與調整,以確保運行時的穩定與高效。 8月1日,當TBM操作手發出啟動指令,高壓電纜驅動下火紅的刀盤緩緩轉動。刀盤穩健推進,不疾不徐地切削每一毫巖石。被破碎的碎石順著刀盤間隙被推至傳送帶,緩緩運出洞外。此刻,TBM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正以磅礴之力穿透堅硬巖層,為工程開辟新的通道。隨著不斷掘進,洞內景象逐漸開闊,傳送帶上持續流動的碎石,仿佛在訴說著工程的艱辛與輝煌。 張自成站在洞口,凝視TBM緩緩深入前方,心中充滿自豪與期待。這不僅是一臺機械的前行,更是全體成員心血與汗水的結晶,是他們為區域經濟發展所貢獻的一份堅實力量。 “奮戰了大半年,在TBM始發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張自成翻出手機中的照片——畫面中,他與團隊成員并肩立于剛始發的TBM前,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豪的笑容。這張照片,已成為他最珍貴的珍藏。 晝夜守護,馴服“巨獸” 本以為順利始發,后續就比較簡單了,逐漸,張自成才發現“鋼鐵巨獸”并不輕易馴服。TBM施工是24小時連續作業的系統工程,設備運行狀態直接關系到整體工程進度。作為工區長,張自成必須時刻關注這臺“鋼鐵巨龍”的運行狀況。“目前TBM還處于始發階段,問題較多,故障頻發。”他每天都要詳細分析故障記錄,甄別頻發問題與新發故障,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TBM24小時不停,他也24小時不關機。清晨六點先鉆監控室,像醫生查房一樣給設備“把脈”,再下隧洞親手為刀盤“聽診”。 “早晨先查看監控,掌握夜間設備狀況,這是雷打不動的習慣。”張自成說道。一旦發現異常數據,他立即組織技術人員現場排查,確保設備能夠迅速恢復正常運行。在他的精心管理下,TBM的運行效率顯著提升,故障率大幅下降。 除了日常的設備管理,張自成還十分注重團隊建設。他深知,只有團結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難。因此,他經常組織團隊成員進行技術交流和經驗分享,不斷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 “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確保TBM順利掘進,為工程早日完工貢獻力量。”張自成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和信心。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TBM逐漸深入巖層,施工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但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張自成和他的團隊都從未放棄。他們堅信,只要團結一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薪火相傳,歲月無悔 當被問及是什么讓他在這個行業堅持這么多年時,張自成沉思片刻,說道:“不是你在依靠工作,工作也在依靠你。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工作來維持生計、實現個人價值,這是人在依靠工作。但同時,工程也需要我們來建設,社會也需要我們來打造這些基礎設施,這是工作在依靠人。”這種雙向需要的關系,讓他深切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當我目睹一條隧洞從無到有,從第一個鉆孔到全線貫通,那種成就感是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的。” 如今,作為工區長,張自成也開始培養新一代的水利建設者。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正如當年老師傅教導他一樣。“TBM操作不是僅靠書本就能學會的,必須通過現場實踐、不斷總結。”他經常告誡年輕人,“每個地質條件都獨一無二,每次故障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 在TBM始發井,張自成繼續著他守護的使命。每天,他依然早早來到監控室,依然深入隧洞檢查設備,依然耐心指導年輕員工。當他佇立在TBM操作臺前,神情專注而堅定,仿佛與這個鋼鐵巨獸已經合為一體。 夕陽西下,又一天的施工接近尾聲。張自成走出隧洞,回望這個不斷延伸的地下工程。他的身影在夕陽余暉中漸漸拉長,猶如水電人的精神,在這個時代薪火相傳、永續不斷。 “我的父母建設了20世紀的水利工程,我們這一代正在建設新時代的水利設施,也許將來,我的孩子也會延續這份事業。”張自成眺望遠方,語氣中充滿期盼,“這就是我們水電人的使命與傳承。” 在這個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張自成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詮釋著工匠精神的真諦,彰顯著責任擔當的力量。他與他的TBM一起,在地下深處譜寫著這個時代最動人的建設詩篇。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