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引江濟淮“糧草官”團隊的責任與擔當 |
|
|
|
引江濟淮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性輸水工程,承載著“一江清淮潤八皖”的民生期許。在這項橫跨江淮的超級工程背后,有無數建設者默默堅守,項目的設備物資部便是其中關鍵一環——他們是保障工程“糧草”的“后勤兵”,是銜接設備與現場的“橋梁”,4名成員各司其職、協同作戰,用專業與熱忱為工程推進筑牢物資根基。今天,我們走近這個平均年齡僅24.75歲的年輕團隊,聆聽他們在江淮大地上的奮斗故事。 “江淮轉運使”段義 初見段義,190厘米的身高搭配挺拔的身姿,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這位年輕的“主理人”——作為設備物資部副主任,25歲的他不僅是團隊里的“顏值擔當”,更是扛起物資設備全面工作的“主心骨”。來自陜西漢中的他,身上既有陜南人的溫婉,又兼具水利人特有的嚴謹,開朗健談的性格下,藏著對工程物資管理的深刻理解。 “引江濟淮項目工期緊、物資需求量大,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一臺加壓設備,都不能出紕漏。”這是段義常掛在嘴邊的話。作為主持部門全面工作的負責人,他每天的工作從清晨的物資調度會開始:核對當天各施工點的物資需求、協調供應商的到貨時間、巡查設備倉庫的存儲安全,再到深夜整理物資臺賬、優化次日的供應方案,連軸轉是常態。8月初,太和加壓站進入設備安裝關鍵期,急需一批特種車輛,但安徽當地設備租賃方無法按時進場。得知消息后,段義第一時間乘高鐵前往400公里外的淮河入海項目,與淮河入海項目協調設備調配“綠色通道”。幾天后,當特種作業車輛到達項目施工現場時,他還在現場指揮作業機械展開,確保第二天一早能準時進行作業。“段主任從來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指揮,而是跟著我們一起跑現場、解難題。”同事們這樣評價他。 除了出色的統籌能力,段義的“同理心”更是讓團隊凝聚在一起的關鍵。作為通曉水利工程技術的“多面手”,他總能站在施工班組的角度思考問題:知道一線工人搬運物資辛苦,他便優化倉庫布局,將常用物資放在靠近出口的位置;了解新同事對業務不熟悉,他便整理出《物資管理實操手冊》,手把手帶教。今年剛入職的董龍曄記得,自己第一次獨立盤點現場物資時漏算了一批鋼筋,擔心被批評的他十分焦慮。段義得知后,沒有責備,而是陪著他重新到加壓站現場核對,一邊盤點一邊講解“按區域分類統計”的技巧:“物資管理最怕粗心,但誰都有犯錯的時候,重要的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正是這份包容與耐心,讓設備物資部成了一個有溫度的集體。 “采購大管家”羅慧松 在設備物資部,有一個總是戴著眼鏡、說話輕聲細語,卻能把復雜采購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年輕人——他就是24歲的羅慧松。來自貴州黔南的他身形偏瘦,白凈的臉上總帶著溫和的笑意,雖然話不多,但每一句都切中要害。作為有著兩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這位材料學專業出身的采購員,是團隊里名副其實的“采購管家”,負責物資設備合同編制與執行采購,用細致與專業為工程把好“物資入口關”。 “采購不是簡單地‘買東西’,而是要在質量、價格、工期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是羅慧松兩年來的工作心得。引江濟淮項目對物資質量要求極高,比如混凝土外加劑、鋼筋等關鍵材料,必須符合國家水利工程標準。每次編制采購合同時,羅慧松都會逐字逐句核對條款:從物資的技術參數、質量驗收標準,到交貨期限、售后服務,甚至連“出現質量問題時的退換貨流程”都要寫得一清二楚。今年5月,在采購一批土工膜時,他發現供應商提供的樣品參數與合同約定有細微差異——雖然差異在行業允許的誤差范圍內,但他堅持要求供應商重新調整生產工藝,直到樣品完全符合標準才簽訂合同。“差一點都不行,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計,物資質量不能打折扣。”他說。 迄今為止,羅慧松的采購業務從未出現因采購問題導致的工期延誤,這份成績,正是他用無數個細致的瞬間積累而來。 “倉儲大模型”董龍曄 “小董,太和加壓站的水泵配件到了,麻煩過來盤點一下!”“小董,調蓄池的物資核銷表今天能統計完嗎?”在引江濟淮項目部的太和施工片區,每天都能聽到同事們呼喚董龍曄的聲音。 這位22歲的云南昆明小伙,是今年剛入職的大學生,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臉上總掛著爽朗的笑容,幽默的談吐總能給忙碌的工地帶來幾分輕松。作為設備物資現場調度員,他的工作陣地在太和加壓站與調蓄池的施工現場,負責物資盤點、核銷統計、設備運行記錄,用青春的熱情在工地上書寫成長答卷。 “剛到項目時,我連‘蝶閥’‘球閥’‘閘閥’都分不清,現在能準確報出每臺設備的型號和運行狀態了。”董龍曄笑著回憶自己的“入職初體驗”。今年6月,他剛到項目部就趕上太和加壓站的設備物資集中到貨期,每天要在3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盤點管材、預制塊、鋼筋等物資,汗水常常濕透工裝,眼鏡也被熱氣熏得模糊。但他從沒想過退縮,反而把這當成學習的機會:遇到不認識的設備,就掏出手機拍照記下來,晚上回去查資料;統計物資核銷數據時,發現與現場使用記錄有差異,就逐一對接施工班組,直到找到問題根源。有一次,他統計調蓄池的鋼筋核銷量時,發現賬面數量比實際使用量多了5噸,為了查清原因,他頂著烈日在工地來回奔波,逐一核對近一個月的領料單,最終發現是施工班組的領料記錄漏填了一頁。“雖然累,但當數據核對準確時,特別有成就感。”董龍曄說。 “物資數據庫”陳偉 在設備物資部的辦公室里,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她一會兒對著電腦核對物資臺賬,一會兒拿著資料與同事溝通,嘴角常掛著溫和的笑容,偶爾還會和同事開玩笑調節氣氛——她就是28歲的陳偉,團隊里唯一的女性成員,也是負責資料編制與統計工作的“資料中樞”。這位幽默開朗的姑娘,心思細膩如絲,不僅能把繁雜的資料整理得井井有條,更能用她的熱情與溫度,讓團隊充滿暖意。 “物資資料是工程的‘記憶’,每一個數據、每一份文件都不能出錯,否則會影響后續的驗收和審計。”這是陳偉對自己工作的要求。作為設備物資管理員,她的工作涵蓋物資入庫資料、設備運行記錄、核銷統計報表等所有與物資相關的文檔管理。為了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她建立了“資料分類索引系統”:按照“采購合同-入庫單-使用記錄-核銷表”的邏輯,將每份資料編號歸檔,還在電腦里同步建立電子臺賬,方便同事隨時查詢。 工作中的陳偉嚴謹認真,生活中的她卻像“大姐姐”一樣關心同事。她知道段義經常加班到深夜,便在辦公室備著咖啡和餅干;看到羅慧松因為整理合同經常久坐,就提醒他每隔一小時起身活動。陳偉還特別喜歡小動物,項目部院子里的流浪貓“大壯”,就是她每天定時喂食照顧的“小伙伴”,還會用紙箱給它做窩。“工作再忙,看到‘大壯’圍著我轉,就覺得特別治愈。”陳偉笑著說。她的幽默與溫暖,就像一縷陽光,讓忙碌的設備物資部充滿了歡聲笑語。 在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版圖上,設備物資部的4名成員或許只是平凡的“螺絲釘”,但正是這四顆“螺絲釘”的緊密配合,才讓工程的“物資齒輪”平穩運轉。段義以專業與同理心領航,羅慧松用細致與嚴謹守關,董龍曄憑熱情與好學成長,陳偉靠溫暖與認真護航——他們年齡不同、職責各異,卻有著同樣的堅守與擔當。 從太和加壓站的設備安裝現場,到項目部辦公室的臺賬桌前;從清晨的物資調度會,到深夜的大型設備進場調度——他們的身影,鐫刻在引江濟淮工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未來,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這支年輕的團隊還將繼續并肩前行,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一江清水向北流”的目標貢獻屬于四局人的力量,在江淮大地上書寫更多關于責任與擔當的故事。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