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新安江畔的期待與堅守:防洪工程背后的硬核力量 |
|
|
|
在安徽皖南的群山之間,新安江如一條碧綠的綢帶,滋養著兩岸的土地及人們。但在經流的歙縣城區,特殊的水文地理條件卻潛藏著不小的防洪風險——這里地勢低洼,練江、豐樂河、富資河、布射河四條河流在此交匯,河道坡降較大,洪水極易匯聚而下,短時間內形成的洪水常漫過堤岸、侵襲街巷,給沿岸百姓的生活帶來嚴重威脅。 為了馴服這股“洪魔”,守護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一項關乎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安徽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正在建設中。而支撐這項工程穩步推進的,正是一群深耕業務的四局建設者,他們將工程數據刻進腦海,用專業與堅守書寫這幅“防洪”畫卷。 承載民生期盼的“安心之盾” 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并非簡單的堤岸加固,而是一項覆蓋全流域的系統性水利工程,涉及黃山下轄的屯溪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4個核心區縣,幾乎囊括了新安江干流及主要支 流的關鍵河段。其中,歙縣作為工程核心實施區域,建設內容精準聚焦防洪痛點,主要包括揚之河分洪道、堤防加高加固和智慧水利工程等關鍵舉措。 其建設邏輯緊密貼合流域水文特征:揚之河來水量占練江水量的49%,且與新安江呈“U”形走向,這一地理條件為洪水提前下泄提供了天然基礎。為此,核心控制性工程——新建揚之河分洪道全長6682米,設計分洪流量達1700立方米/秒,可精準分流上游洪水繞開城區直接匯入新安江;同時,對城區4.01千米堤防進行加高加固,新建0.7千米護岸,并實施堰壩拆除工程,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智慧水利系統的搭建,則能通過實時監測水位、流量、降雨量等數據,精準預判1~4小時內支流洪峰匯聚節奏,為防洪調度提供科學依據。 對于沿岸百姓來說,這項工程承載著太多期盼。長期以來,歙縣城區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每到汛期,低洼區域居民常面臨洪水侵襲風險,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工程建成后,將改變這一局面:歙縣城區防洪標準將直接提升至30年一遇, 屯溪區、休寧縣等重點河段防洪能力也將同步增強,真正讓“汛期不慌”成為百姓生活的常態。 刻進腦海的“防洪密碼” 走進新安江防洪治理工程的任何一個工作面,都能看到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大型挖掘機揮舞著鐵臂開挖河道,工程車穿梭運送土石方,工人們在腳手架上綁扎鋼筋……而在這片忙碌中,項目管理人員的身影格外顯眼,他們不是在現場巡查,就是在與施工人員溝通細節,他們總能脫口而出,仿佛那些工程數字早已融入血脈。 項目總工程師代曉寧剛從現場巡查回來,便站在眼前的部分施工面為我們介紹工程概況。無需低頭翻閱任何資料,便能脫口而出每一段的精準參數,那些繁雜的數字好像早已刻進了他的腦海:“分洪道全長6.681km,隧洞段為無壓明流隧洞,隧洞洞身從首部左洞計算隧洞長3566.05m。其中,左洞長度約661.3m,右洞長度約66.2m,雙洞交匯段長度約53.6m,單洞長度約2851.15m”。他還特意補充道:“分洪道的設計分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每秒,這個流量意味著,汛期時上游揚之河一半左右的洪水會通過分洪道繞開歙縣,直接匯入新安江干流,結合河道清淤后的行洪提升效果,能有效應對‘洪峰驟至’的壓力,讓防洪安全更有保障。”從全長到左右洞室的每段長度,每一組數據都是工程建設的“標準刻度”,數據背后,是對百姓安全的鄭重承諾。分洪道每縮短1米,可能增加古城被淹風險。 工程嚴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設標準劃分建筑物級別:“屯溪區新安江尤溪村岸坡、休寧縣率水岸坡,因為緊鄰居民區且位于干流關鍵節點,級別定為1級,建設標準最高;歙縣城區河道堤岸、揚之水分洪道的首部明渠、隧洞、暗涵、尾部明渠以及分洪控制閘、進口閘等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作為主要防洪建筑物,要直面洪水的強沖刷力,級別均為2級……。”額前細密的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淌,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只見他拿出隨身攜帶的毛巾抹了把臉,用帶著些許沙啞的嗓音繼續介紹道。 不僅是整體工程,就連鋼筋使用的細節,管理人員也能準確講述。“根據設計要求,噴射混凝土前布設鋼筋網時要采用Ⅰ級鋼筋,直徑為6mm,鋼筋網孔網間距為200mm,鋼筋網安裝前先噴5cm厚混凝土,然后由人工鋪設鋼筋形成鋼筋網。現在看到的焊接就是將采用鉛絲綁扎牢固的兩根鋼筋與錨桿焊接在一起,噴射時鋼筋不得晃動。”陳師傅在鋼筋加工廠指著正在加工的鋼筋說道。從鋼筋采購時的每批次抽樣檢測,到施工中的綁扎間距、焊接質量檢查,他們都會對照數據逐一核對,“差1毫米的間距,都可能影響工程強度,必須較真。” 管理人員將每一組數據深烙腦海,實則是把“守護家園”的千鈞責任鐫刻心間。他們以毫厘不差的精準數據為尺,丈量著防洪工程的每一處細節,確保標準不降、質量不打折扣。這份對數據的極致較真,正是對“減輕一半防洪壓力”的莊嚴承 諾,也是將“藍圖”變成“現實”的堅實保障。 守住底線的“生命防線” “質量是每項工程的生命線,尤其是防洪工程,一旦出問題,后果不堪設想。”這是項目管理人員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們工作的準則。為了守住質量底線,項目部成立了安全質量監督小組,與項目管理人員共同構建起“雙重監督”體系。 從原材料進場開始,質量管控就已啟動。每一批鋼筋、水泥、砂石料進場前,都要經過抽樣檢測,只有檢測合格才能入場;施工過程中,管理人員會對每一道工序進行檢查:鋼筋綁扎是否符合間距要求、混凝土澆筑的坍落度是否達標、模板安裝是否牢固。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質量部都會先組織自檢,再由安全質量監督小組復核,同時邀請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共同檢查確認,只有所有方均認可合格,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去年在分洪閘底板混凝土驗收時,發現一處混凝土表面有細微裂縫,他們立刻組織專家分析原因,最終決定將該區域混凝土全部鑿除重新澆筑,“雖然損失了工期和成本,但這里是抵御洪峰的關鍵部位,哪怕一點瑕疵都可能在高速洪水沖擊下擴大隱患,守住質量底線才是真的值!”質量管理部負責人李龍嚴肅地說道。 新安江的水,還在靜靜流淌,防洪工程的建設,仍在穩步推進。這群管理人員,用精準的數據、嚴格的標準、默默地堅守,詮釋著新時代水利建設者的擔當。不久的將來,當這項工程全面竣工,新安江兩岸將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尤其能從容應對歙縣城區“四河匯流、洪峰驟至”的挑戰,千年江河將煥發新的生機,而這些四局建設者的專業與付出,也將和這道防洪工程一起,被沿岸百姓銘記。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