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孟底溝的時光交響曲 |
|
|
|
清晨六時三十分,第一縷陽光掠過雅礱江東岸的山脊,工地上已響起機械的轟鳴。混凝土攪拌車開始勻速轉動,工人們進行著班前安全交底。 此刻,“北京時間”的精準節拍與“大山時間”的自然韻律同時開啟了一天的交響。時間在這里被賦予了雙重意義:一是人類創造的精確時間,以毫秒為單位,掌控工程每個環節;一是自然延續的永恒時間,以季節輪回為刻度,維系山川河流的原始節奏。這兩種時間維度在孟底溝相互交織,卻又和諧共存。 “五、四、三、二、一,起爆!”2025年8月16日16時53分,爆破總指揮一聲令下,1號導流洞進口圍堰在精確計算的瞬間成功起爆。這一刻,是“北京時間”在孟底溝的最生動體現。為了這精準的爆破,項目團隊準備了整整三個月。總工程師鄧斌的工作筆記上密密麻麻地寫著:“爆破振動控制在每秒二厘米以內,飛石防護半徑精確到米,就連涌浪預警的時間節點都要精確到秒。”爆破前的最后七十二小時,團隊進行了多次模擬演練,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復推演。 這種對時間的極致追求滲透在工程的每個細節。混凝土澆筑需要不間斷作業,每個班次交接誤差不超過五分鐘;測量員使用GPS同步時鐘系統,確保所有數據在同一毫秒內被記錄;就連每天的工程例會都準時在上午八點開始,分秒不差。人類的智慧與毅力,在此刻凝結為對時間的精準掌控。 然而,就在爆破作業的同一片天空下,“大山時間”依然按照自己的節奏靜靜流淌。雅礱江水依四季輪回變換著流速,春季的融雪讓江水湍急奔流,冬季的枯水期則顯得溫和平靜。山櫻花和多花薔薇沿著八孟公路自然生長,不問工期,不計時辰,只隨著季節的腳步綻放與凋零。最令人驚嘆的是,在爆破作業進行的同時,一群猴子仍在附近的山崖上悠然覓食。它們似乎知道,爆炸聲只是暫時的,而這座大山是永恒的。 在孟底溝,“北京時間”與“大山時間”并非對立,而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了奇妙融合。在陡峭邊坡上,無人機正在危巖體治理中發揮關鍵作用。這些“空中衛士”通過精準吊運治理材料和設備,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它們將一張張防護網精準投放到危巖區域,施工人員隨后進行固定安裝,有效防止了巖石墜落風險。與此同時,無人機還肩負著森林防火的重任。這種守護,體現的是對“大山時間”的尊重——保護那些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科技與自然,原可以如此相得益彰。 在孟底溝的生態修復中,原生植被的選擇展現出工程與自然共處的智慧。項目團隊摒棄了觀賞性外來物種,轉而選用適應當地環境的原生植物,構建起一道與周邊生態系統融為一體的綠色屏障。邊坡修復選用了一系列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本土植物。馬棘作為豆科灌木,其發達的根系能有效固土護坡,每年六至八月開出的紫紅色花朵還成為一道獨特風景。芒草和狼尾草等禾本科植物憑借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在貧瘠的土壤中茁壯成長,為邊坡披上天然的“綠衣”。最令人稱道的是多花薔薇的應用,這種當地常見的灌木不僅觀賞性強,其密集的根系網絡更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天然衛士。 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建設者展現出對“大山時間”的深刻理解。他們遵循植物自然生長規律,選擇在雨季來臨前進行播種,讓種子借助自然雨水生根發芽。不同植物根據其生長特性被精心安排在不同的海拔和坡向上,形成一個自維持的植物群落。這種生態修復方式,既體現了工程建設中對自然的尊重,也展現出現代科技與傳統生態智慧的完美結合。在孟底溝,每一株植物都是經過科學論證的生態衛士,它們不僅美化了環境,更在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態平衡。 這些建設者既是“北京時間”的執行者,也是“大山時間”的守護者。他們用精準的工程技術推進項目建設,同時懷著敬畏之心遵循著自然規律。這種雙重身份,讓孟底溝水電站建設成為一曲動人的人文交響。 暮色降臨雅礱江峽谷時,工地的探照燈依次亮起,與天際初現的星斗交相輝映。測量員收拾儀器準備下班,他的工作日志上記錄著今天精確到毫秒的測量數據,而筆記本里還夾著一片當天采摘的多花薔薇花瓣。這座正在建設中的水電站,就像一座連接兩種時間維度的橋梁。二百四十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代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周邊的生態保護措施則彰顯著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當未來的水電站開始輸送清潔能源時,周邊的山花依然會按時綻放,江水繼續奔流,仿佛一切都不曾改變。 人類以智慧丈量時間,自然以永恒包容人類,二者共譜的這首交響曲,將永遠在雅礱江峽谷中回蕩。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