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場秋深,匠心愈暖 |
|
|
|
深秋的梁場,是一幅由金屬、混凝土與人類意志共同繪制的壯闊圖景。秋風掠過排列整齊的箱梁,拂過測量員專注的眉梢,悄然滲入每一次振搗、每一次張拉、每一次養護的細微呼吸中。天高云淡,時序流轉,這片工地在季節的注視下,正進行著一場無聲而精確的對話。人與自然,工藝與氣候,力量與耐心。 溫度,成為這個時節最敏感的音符。晨起時分的梁場常籠罩在一層薄薄的白色霧氣中,鋼模板上凝結著細密露珠,而午后陽光又慷慨地灑下暖意。正是這晝夜之間近十度的溫差,向預制施工提出了深邃的課題。混凝土,這看似粗礪卻內里精微的材料,在其凝結與硬化的道路上,對外界溫度的變化有著幾乎是哲學意義上的敏感。 于是,整個梁場的節奏隨著氣溫曲線悄然調整。晨曦微亮之時,試驗室已亮起燈火。技術員仔細核對近期的溫度記錄與強度數據,對當日計劃使用的配合比進行最后一輪驗證。砂、石、水泥、粉煤灰、減水劑,每一種材料的配比都需經過嚴謹計算,水膠比適當調低,引氣劑與緩凝劑的摻量經反復試配,只為了抵消溫差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坍落度損失過快、初凝時間提前、塑性裂縫的潛藏風險。 澆筑時間精心安排在上午九點之后。此時氣溫回暖,鋼模板經一夜冷縮已逐漸穩定,混凝土入模之后不會因溫度驟變而表面急劇失水。振搗工人執棒而立,高頻振搗器插入混凝土中發出低沉嗡鳴,他們憑手感與聽覺判斷振搗是否密實,是否已將氣泡盡數排出。這不僅是技術,更近乎一種手藝,梁體的腹板、翼緣、倒角,每一處皆需均勻密實,不得有過振、漏振之虞。 而真正的守護,其實在澆筑之后才真正開始。 養護,是秋季箱梁預制的精髓所在。由于白天溫熱、夜間寒涼,梁體表面水分蒸發速度差異巨大,容易導致硬化不同步。若處置不當,表面微裂縫、色差,甚至強度不均皆會發生。因此,覆蓋與保溫成為一場毫不松懈的儀式。 每完成一榀箱梁的澆筑,工人立即在頂面覆蓋一層透水無紡布。這層布始終保持濕潤,以避免混凝土表面過早脫水。隨后,整體罩上厚實的深色養護棚,它不僅是遮陽,更在夜間成為阻隔寒氣的屏障。溫度進一步下降時,蒸汽發生器便開始低沉地運行。管道中輸送出的濕熱蒸汽,在棚內形成均勻溫潤的小氣候,使梁體處于近乎恒溫恒濕的呵護中,如同嬰兒安睡于搖籃。 溫度傳感器被精心布置于梁體內部、表層和養護棚之中,數據每兩小時采集一次,實時反饋至控制中心。技術人員據此調整供汽量與時長,既避免溫度過高導致混凝土假凝,也防止低溫使得強度增長遲緩。這一切細致操作,并不為肉眼所見,卻深深寫入每一寸混凝土的肌理之中。 鋼筋加工區同樣躍動著秋日的節奏。低溫使得鋼筋脆性略有增加,尤其在彎折與焊接時需格外留意。焊工們改用韌性更佳的焊條,并在焊接后采取保溫緩冷措施,避免焊縫區域出現冷脆裂紋。張拉作業選在一天中溫度最穩定的中午時分進行,液壓油溫、千斤頂標定,甚至預應力筋的伸長量讀數,都因氣溫的穩定而更加精確。 秋風也吹進了機械設備的日常。起重機鋼絲繩在低溫下柔韌性下降,每日開工前的空載運行時間延長;攪拌站控制室加強對骨料含水率的監測,因為空氣濕度變化直接影響混凝土實際用水量;運輸混凝土的罐車統統穿上“棉外套”,保溫罩衣裹緊罐體,減少路途中的溫度損失。 而在這精密運轉的系統中央,是那些與秋涼直接面對的人。工人們在涼意漸深的清晨裹緊衣領,呵出白氣,手中的工具卻握得沉穩。熱水供應點設在了工地各處,姜湯和熱茶從不間斷。休息區的集裝箱改建成了避風驛站,里面備有干爽的毛巾和厚外套。有人低頭仔細檢查模板的拼接縫,有人登高調整養護棚的覆蓋位置,寒冷尚未真正到來,但人與機器都已進入一種清醒而預備的狀態。 夕陽西下時,梁場的燈光次第亮起。夜間值班人員手持測溫槍和記錄本,穿梭于一列列靜默養護中的箱梁之間。他們的腳步很輕,仿佛怕驚擾了混凝土的安眠。蒸汽微微逸出養護棚,在清冷的夜空中織出薄紗。仰頭是秋季明晰的星空,俯首是人類用心守護的創造。這一刻,自然與工藝達成某種和解,甚至默契。 在這安詳而堅定的秋夜中,箱梁緩緩增長著強度,如同樹木生長年輪,沉穩而不可阻擋。它們將在未來的橋梁與高架上承受數十年車流荷載,而關于這個秋天的一切,溫度的波動、人類的調整、持續的守護,都將成為沉默卻堅實的見證。 季節以風為語言,訴說變化;梁場以梁為答卷,回應以專業與專注。秋涼深了,但建造的熱忱未熄。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鋼筋、每一滴汗水,都在書寫一首關于質量、安全與時間的散文詩,莊重,綿長,而又充滿溫度。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