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洞河畔的對話:舊歲“七二”與今朝竹壽 |
|
|
|
涼山的風,曾攜著干渴掠過鲹魚河的支流,在會理市槽元鄉的山坳間留下歲月的褶皺。直到竹壽水庫如一顆翡翠嵌進陰洞河畔,這方土地才真正被喚醒——它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建筑,而是流淌著溫度的生命脈絡,用一庫清泉,改寫了寧南與會理的山水敘事。 回溯時光,竹壽水庫的故事始于1972年的一紙藍圖。1975年破土的聲響,1997年蓄水的漣漪,最初名為“七二水庫”的它,曾用1130萬立方米的庫容,勉強托舉著沿岸百姓的期盼。可隨著時光推移,人口增長、移民安置的需求漸長,舊水庫的容量像一杯盛不下新雨的老碗,亟須一場煥新。2021年,總投資11.17億元的擴建工程啟動,挖掘機的鐵臂劃破晨霧,輸水隧洞在山體中蜿蜒,當庫容最終增至3511萬立方米時,這方水域終于有了擁抱更多土地的力量。 晨霧還沒散盡時,陰洞河的水帶著微涼漫過石灘,岸邊的蘆葦輕輕晃著。老“七二”先開了口——它的壩體上還留著1975年澆筑的紋路,像老人手上的掌紋,褶皺里藏著歲月的沙。 “聽,風里是不是還飄著當年鐵鎬敲打的聲兒?”老“七二”的聲音溫厚,像浸了幾十年的山泉水,“1972年那年,勘探隊的人背著儀器爬遍這山坳,在我現在站的地方畫了第一道線;1975年春天,鄉親們扛著鋤頭、推著獨輪車來,土坯混著砂漿,一點點把我壘起來。那時候大家都叫我‘七二’,因為我的故事從1972年開始。” 新竹壽水庫靜了靜,它的混凝土面板映著初升的朝霞,像覆了一層淡金。“我記得您的故事,”它的聲音清亮,卻帶著敬意,“老一輩人說,您剛蓄水那會兒,整個竹壽片區的人都來河邊看——1130萬立方米的水,在當時是多大的盼頭啊。您用那汪水,澆著3.2萬畝田,玉米、土豆在您的滋潤下抽穗,彝家阿嬤們挑著水桶來您這兒打水,桶沿晃著的,都是過日子的甜。” 老“七二”輕輕嘆了口氣,霧氣在它的壩體上凝成小水珠。“可我也有遺憾吶。旱季來的時候,我的水線一天天往下退,露出的河床泛著白,看著田埂上的莊稼蔫頭耷腦,我卻只能再擠一點點水;后來白鶴灘的移民要搬過來,那么多人要喝水、要種地,我這老庫容,實在是盛不下那么多期盼了。”它頓了頓,望向新竹壽寬闊的水面,“還好,有你接了我的班。” 新竹壽的水波輕輕拍著壩體,像是在回應。“我是站在您的肩膀上長大的。2021年動工的時候,建設者們沿著您當年的脈絡,把我的庫容擴到了3511萬立方米——是您當年的三倍還多。您看,我修了輸水隧洞,像脈絡一樣扎進山體,把水送到兩縣一市八鄉鎮。” “真好啊,”老“七二”的聲音里滿是欣慰,“我當年只能護著近處的幾畝田,現在你能把水送到那么遠的地方。記得以前有個老農跟我說,‘七二啊,要是你能再多裝些水,俺們就能多種點果樹,讓娃們多吃點甜的’——現在,他的愿望該實現了吧?” “就快實現了。”新竹壽笑著說,“現在我將把水送到更遠的地方,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嘗到這股甜。您當年護著的那片土地,現在正開著更艷的花,結著更豐的果。在不久的將來這片花海甚至能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晨霧漸漸散了,朝陽把兩個水庫的水面染成一片暖紅。老“七二”看著新竹壽延伸向遠方的渠道,像看著自己的血脈在延續;新竹壽也望著老“七二”,知道自己承載的不僅是水,還有老一輩水利人的初心。 “其實,我們從來都不是兩個水庫。”老“七二”輕聲說。 新竹壽點點頭,水波與老“七二”的水波在河灣處相融。“我們是一條水脈,從1972年的那道線開始,一直流到現在,流到以后——流進田壟,流進灶臺,流進彝家兒女的笑里。” 風又吹過陰洞河畔,蘆葦沙沙響,像是在為這場跨越半世紀的對話鼓掌。兩個水庫靜靜站著,一個藏著歲月的故事,一個寫著新生的希望,而它們腳下的水,正帶著相同的溫度,潤澤著涼山的每一寸土地。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