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采風】古徽新堤守山河——工程背后的守護 |
|
|
|
皖南的晨霧,總帶著幾分纏綿的性子。清晨六點,它像輕紗般裹著新安江,江面粼粼微光漫開,把沿岸的徽派古宅、青石板路暈得愈發雅致。可這份靜謐,早被江畔安徽新安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歙縣三標段的工地悄悄打破——渣土車引擎聲低沉地滾過,建設者們裹著深色工裝、扣緊安全帽,踩著沾露的青草快步往崗位趕。他們要做的,是給沿岸十幾萬百姓筑一道擋洪水的“銅墻鐵壁”,讓這條馱著徽文化走了千年的河,少些洪澇的慌,多些安穩的甜。 風里還飄著青草的嫩香,安全環保部的巡查小組已順著工地走起來。他們揣著“雷霆行動”的會議指示,查農民工宿舍時彎著腰,指尖輕輕捋過床底的電線,看有沒有裂口;碰一碰插座,確認松沒松。到了食堂,又伸手摸燃氣管道的接口,盯著減壓閥仔細瞧。手里的記錄本上,“3號宿舍插座接觸不良”“食堂東側滅火器壓力偏低”一筆筆寫得清楚,每查出一處隱患,就立刻叫負責人來,盯著整改好才肯挪步。“防洪工程本就是‘安全工程’,施工要是出岔子,咋對得起老百姓的信任?”安全環保部主任黨勤學一邊說,一邊把新換的滅火器在墻角擺整齊,紅色的罐體映著白墻,倒像道醒目的安全符。 汛期來之前,工地“24小時雙值班”的規矩就立得穩穩的,雷打不動。凌晨的夜色最濃時,生產協調部主任劉輝舉著監測儀站在堤岸,眼睛死死盯著屏幕,生怕漏過一點細微變化;不遠處,安全環保部的值班員正沿著臨水作業區慢慢走,手電筒的光在黑夜里劃出一道亮弧,他時不時用腳輕踢邊坡的石塊,確定沒松動,才在巡查本上鄭重打個鉤。每到整點,兩人準會在車前碰面,確認啥問題都沒有,才掏出保溫杯抿一口,暖流從嘴里竄到心里,倒像在給這份守護添力氣。 工地里最讓人挪不開眼的,是那隨處可見的“生態綠”。堤防加固的現場,工人們正把植生袋小心地一層層鋪在堤坡上——這些無紡布袋子軟乎乎的還透氣,里面裝著當地的堿草、高羊茅、黑麥草種子,不像從前的漿砌石,冷冰冰硬邦邦的。黨勤學蹲下身,指尖輕輕拂過袋里的土,笑著解釋:“以前用漿砌石護坡,水和土沒法交換,水里的魚蝦沒地兒躲,岸邊也少了活氣。現在用植生袋,過倆月草芽冒出來,堤坡就綠油油的,既能擋洪水,又能留住這股子生態味兒。”如今再看那堤坡,已有不少嫩綠的草葉探出頭,在風里輕輕晃,偶爾有蝴蝶停在草尖,給嚴肅的工地添了點靈動感。 為了把工地打造成“零污染”的樣子,項目部花了不少心思。每天清晨,灑水車順著施工道路慢慢開,細密的水霧灑在路面上,把要飄起來的塵土穩穩按下去,路面總保持著潤潤的狀態,卻沒積水;土方作業時,除塵霧炮準時轉起來,白色的水霧像云朵似的裹著作業區,把漫天塵土鎖得嚴嚴實實;渣土車要離開工地,得先進洗車池“洗個澡”——高壓水流從四周涌過來,把輪胎、車身上的泥沖得干干凈凈,污水再順著管道流進沉淀池。走進工地,看不見飄著的塵土,見不著亂堆的廢料,只有整整齊齊的場地,和按部就班的作業場景。 黨支部的紅色力量,更是給工程守護添了股強勁的勁兒。在這里,“三會一課”不再是會議室里照著本子念,而是搬到了堤岸旁、防滲墻的施工現場。黨員們圍著剛澆筑好的防滲墻,你一言我一語地聊:“咋提高混凝土密實度?”“怎么優化流程趕進度?”有人蹲在地上,用樹枝在泥里畫施工圖紙,其他人湊過去,找問題、提建議,熱烈的討論聲順著江風飄遠。黨員們還分了“黨員責任區”,每個區域都立著一塊醒目的牌子,寫著黨員的名字和負責的施工內容。黨支部書記茍學登每天都要繞著各個責任區轉一圈,看見工人操作不規范,就上前手把手教;碰到施工難題,就組織黨員開“現場攻堅會”,一起琢磨著解決。 施工間隙,黨支部還主動搭起“為民橋”,幫村民解決難題。工地附近有條臨時便道,一到雨季就變得泥濘不堪,村民騎車經過時總容易滑倒。黨員突擊隊知道后,立馬拉來碎石,頂著大雨把便道鋪得平平整整,還在路邊插了醒目的防滑警示牌。村里的李大爺路過時,摸著光滑的碎石路面,笑著說:“以前下雨我都繞著這條路走,現在好了,路平了、有警示了,心里踏實多啦!”有時候,黨員們還會趁著休息時間,幫村民搬糧食、修農具,工地和村里的關系,就像新安江的水,清清爽爽又熱熱鬧鬧。 如今再站在新安江畔,已完工的堤段早就換了模樣——整齊堅固的堤身順著江岸彎著,覆著綠色植被的堤坡和青山綠水配在一起,好看得很;還沒完工的區域,依舊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師傅們有的在綁扎鋼筋,有的在澆混凝土,大型機械在場地里有序地來回走,每個動作都透著專注和干勁。每天傍晚,村里的老人總會牽著孩子來到工地外圍,看著堤壩一點點“長高”“變寬”。孩子指著堤坡上的小草,好奇地問:“爺爺,這堤壩建好后,洪水就不會來欺負我們了嗎?”老人笑著點頭,眼里滿是盼頭:“是啊,等堤壩建好,咱們再也不用怕梅雨季節的洪水了,到時候還能在堤上散步、看風景呢!” 夕陽落下來時,新安江被染成了溫暖的金黃色,建設者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坐在堤岸邊歇腳。有人掏出手機,給家人發去工地的照片——照片里,新堤的輪廓在夕陽下格外清晰,岸邊的小草透著綠意,遠處的徽派古宅錯落著,江面波光粼粼。他們心里清楚,自己親手建的不只是一道防洪堤,更是沿岸百姓的“安心堤”、守護徽文化的“文脈堤”。等工程全面完工那天,新安江依舊會是“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的詩意模樣,更會成為百姓心里最結實、最溫暖的依靠,安安靜靜地守護著這一方山河的安寧與希望。 |
|
|
【打印】 【關閉】 |